思想家孔子的处世之道是怎样的
孔子处世之道的核心是“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这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,是孔子的经典妙句之一,同时也是孔子“仁”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孔子“恕”之思想的核心部分。
周润发版孔子
“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意思很简单,就是“自己不想要的,也不能强加给别人”,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宽恕待人。世人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“仁”,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孔子还有一个“恕”的思想,有人将他的这一思想称为“恕”道。
“恕”道是“仁”这一思想的消极表现,积极的表现应该是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,就是改变自己也要改变身边的人,自己进步也要让身边的人进步。后来,孔子在实行的过程中,遇到了很大的困难,这才有了后来的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略带消极的思想。这句话也被现代很多人立为自己的处世准则,孔子说出这句话的本意是人要有广大的胸襟,不能心胸狭窄,小气待人,要有一颗宽恕的心。
但是,这只是孔子的处世之道,虽然被很多人所接受推崇,但是这不是放之四海之内皆准的道理。它本来就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,是一种积极无奈之后,才选择的一种处世态度。例如,一个警察和一个亡命之徒持枪相对,两人此时心中都是想杀死对方的,如果警察抱着一种“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思想,那么死的不仅仅是自己了,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无辜群众送命。
所以,任何一种思想,我们都要辩证的去看待,要学习那些对自己有用的部分。
孔子相卫讲述了什么道理
孔子卫相这个故事出自于《韩非子》,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孔子到卫国担任相国发生的事,故事主角主要是孔子的一个名叫子皋的弟子与一个被砍掉脚的犯人。
孔子
故事是这样的:孔子在卫国担当相国的时候,他的一个名叫子皋的弟子去了监狱做管理监狱的官吏。他受命砍断了一个犯人的脚,并且让那个人在监狱守门。那时,有个人在卫君面前说关于孔子的坏话,冤枉孔子,说孔子想要犯上作乱。卫君听后就想捉拿孔子。因此孔子就逃走了,他的弟子们也跟着他一起逃跑。子皋跟着跑出大门,就在那个时候,曾经被子皋砍掉腿的守门人让子皋躲到了监狱大门边的地下室,也因此,那些来捉拿的人没有抓到子皋。
到了半夜的时候,子皋就很疑惑地问断腿的守门人:“我曾经因为君主所下达的命令而砍掉了你的脚,而现在这种时候你正好可以向我报仇,为什么反而帮助我呢,我并没有做可以让你报答我的事。”守门人这样答道:“我的脚被砍掉是因为我犯了罪,这是我应该得到的惩罚,没有办法可以避免。但是在我被您审问时,您已经尽量将我在法定的范围里从轻处罚了,并且还指导我依照法令申诉,等到我被定罪后,您还为我感到悲伤,所以我知道您的那番心意。我也知道,您的心意并不是出于想要偏袒我的罪行,而是您自身的仁爱品行,这也是我欣赏感激您的地方。”
孔子的诗表达了什么
?孔子给予后世流传下来很多魁宝,毕竟他曾整理过六经,甚至很多文史典籍。其中他自己就留有很多诗歌,但是我们知道孔子的诗歌其实是片语化,根本不成系统,但就在片语之间,他就讲解到了他对诗歌的理解和诗歌的真谛,毕竟诗歌的本质就是抒发内心的情感。孔子论诗
关于诗歌,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欣赏方法,而孔子的欣赏观念较为独特,其实是包含“入乎其内”以及“出乎其外”这两个方面。关于孔子的诗歌就有以下几首:
子曰:“小子何莫学夫《诗》……”子贡曰:“贫而无绉……”子夏问曰:“巧笑倩兮……”